2024年11月23日,由永信贵宾会法学院主办的2024年民办高校法学院院长联席会议暨“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研讨会在永信贵宾会举行。中国政法大学《政法论坛》编辑部主任、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张琮军教授,中山大学法学院民商法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立法建议(提交稿)》起草人、广东省民商法学会常务副会长于海涌教授以及全国多所民办高校的法学院院长、专家学者以及法律教育界的同仁齐聚城院,共同探讨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民办高校法学教育的实践创新,特别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上午9时,学校副校长周庆致开幕词。她对参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强调了法治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表示此次论坛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对于加强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法学教育的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法学院刘红院长发表致辞。她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既具备扎实法学理论知识,又具备法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成为各高校法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民办高校法学院,更应承担起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才的重任。
刘红院长还就经济法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进行了专题汇报。她谈到当前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缺乏对前沿热点问题的加入、传统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听课和学习兴趣、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不够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校法学院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加入最新的规范性文件和法律法规、国内外案例、前沿理论等内容;引入新的教学理念——BOX,在不同的教学模块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痛点”解决方案;构建“行程式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阶段或分项目分专题评价。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随后进入了专题研讨环节。专题研讨分为两个单元,分别围绕“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理念与目标&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创新”和“民办高校法学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两个主题展开。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我校法学院执行院长李阳桂深入探讨了超大城市背景下地方高校践行习近平法治人才培养观的实施路径,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实施路径。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法政学院教授王仁法提出要贯彻OBE教学理念,通过深度互动和实景训练等多种教学模式、手段,使法律文书教学具有鲜活多彩的实践特性。广州新华学院廖诗颖提出要构建“学训一体”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框架,并创新路径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法律职业的新挑战。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卿娜提出了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路径。大连财经学院专任教师刘一非指出当前法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举措。广州新华学院专任教师易思阐述了体系化的基于ADDIE教学模型的智慧课堂构建方案。陈科逸杭州法源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陈科逸分享了关于智法源赋能法学实践教育的相关实务经验,强调教学创新背景下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发展应紧跟中国法治建设步伐,与高校开展合作以求共建共赢。
在“民办高校法学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专题研讨中,专家学者们继续就民办高校法学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进行深入探讨。广州商学院法学院执行院长唐犀介绍了广州商学院法学院依托“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元调解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做法和经验。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唐军介绍了美国法学教育的标准体系、教学目标、教学规格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特点,并对比了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改进建议。我校法学院教授王伟阐述了“大宪法学”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及实施路径,提出基于OBE理念的课程定位创新、基于新法科建设的教学内容创新、基于系统工程思维的教学模式创新,以推动“大宪法学”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广州新华学院法学院专任教师郭艳东分析了当前法学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建议。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法政学院张婷婷认为应该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优化我国法学院校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律人才。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法政学院徐健兴则以AI大模型工具的应用探索为例,讨论人工智能时代下进行法学教育的实践性改革的重点是摆脱后工业时代的历史惯性,贯彻OBE教育理念,建构新型模式,主动适应三体交互的角色转换过程。
下午,“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高峰论坛在永信贵宾会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永信贵宾会执行校长方伟华首先致欢迎词。他指出,法治建设在当今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民办高校法学专业肩负着培养未来“应用型”法治人才的重任。他提出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涉外法治的全面建设势在必行。他希望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平台资源,把握大湾区发展的利好时机,实现涉外人才的体系化培养,提高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水平。
中国政法大学《政法论坛》编辑部主任、法律史学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张琮军教授作了题为“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理论”的主题报告。张琮军提出“法律到底是什么?”他通过对两条线索的探寻——中国的法律发展脉络(以“礼”为核心—礼法结合、德法并治)和西方的法律发展脉络(个人自由与社会、集体自由的边界)来寻找答案,并得出了注重法律的社会性、本土化,以及理解法律需先了解社会等启示。张琮军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不仅对法治实践提出了要求,也对法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他强调,法学是实践性的知识,法学研究应以实践为导向,注重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他提出了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法学”的构想,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为研究对象,深入社会法治实践,提炼升华法学理论。
中山大学法学院民商法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立法建议(提交稿)》起草人、广东省民商法学会常务副会长于海涌教授作了题为“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理念”的主题报告。于海涌回顾我国20世纪社会科学教育的情况,点明了中国法学教育之前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我国民商法学的研究发展历程。他深入探讨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理念的创新路径,如田野调查、经济分析、实证分析、判例研究等研究方式的探索。他强调,法学教育应更加注重实践,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掌握实用的本领和动手的本领。同时,他也鼓励法学研究者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法学教育的未来。
会上还对本次研讨会征集的论文进行了表彰,与会专家对获奖者进行了颁奖。
永信贵宾会副校长李振华作了总结与答谢辞。李振华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指导表示诚挚的感谢。他强调,法学教育必须打破理论与实践割裂的局限,将课堂教学与真实法律实践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成长空间。他提出了对未来法学教育发展的展望,包括更加注重“学以致用”、技术赋能推动法学教育革新、国际化是法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以及“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理念转型等。
此次“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研讨会成功举办,不仅为法学界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与研讨的平台,也为推动法学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发展前景注入了新的动力。与会专家学者们的精彩发言和深入探讨,共同分享和交流法学教育实践中的创新理念、成功经验与未来趋势,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相关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一次成功探索,以推动法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更好地服务国家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审:利狄家 二审:黄璀 三审:李阳桂 终审:叶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