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简介】
张伟明,男,江西余干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永信贵宾会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东莞市人工智能协会专家库成员,东莞市博士创业促进会会员,东莞市科技特派员。1995年入伍入学,2009年毕业于(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先后在部队、国家电网以及民营企业等多个单位及岗位任职,主要从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安全等方向的前沿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及决策咨询工作,具有丰富的项目研发及管理经验,曾参与国家863计划、原总装备部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多次荣获军内科研成果奖。
在学院里有这么一群老师,他们高擎知识的火炬,传道授业解惑;他们日往月来静守流年,燃灯引路、润物无声;他们眼中有目标,心里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他们默默奉献,执着坚守;他们用汗水铺就学生成长之路,他们用坚守托举学生人生理想。
2024年,学校将迎来建校20周年华诞。值此之际,为传承“厚德务实 知行合一”校训和“城院精神”,彰显教师践行教育初心、勇担育人使命的良好风貌,学院开展了优秀教师采访活动。现在,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优秀代表,一起领略城院教师的风采吧!
问:您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如何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答:“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困难点,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和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热情,引导他们建立健康阳光的工作生活态度。
一般通过三方面渠道:一是上课时,注重将知识点融入到实际工作岗位职责中,让知识点更加生动具体;二是注重讲解知识体系和技术动态,让学生能够对今后的技术或职业发展有一个宏观的认知,提升他们的方位感;三是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学科竞赛、学生科研等方式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到解决问题的道路上来,引导他们逐渐构建自己的专业技能闭环,也就是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问:请分享一项您最引以为傲的科研项目,以及在该项目中面临的挑战和收获。
答:印象比较深的项目还是在部队从事技术研究工作时所面对的一个大数据相关的项目,那个时候大数据刚刚兴起,各行各业都在找典型应用,部队也不例外,但因为谁都对“大数据对新兴作战样式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不是很清晰,所以项目进展非常焦灼,可谓质疑声频频,但我所带领的攻关团队,还是坚持下来了,后来还被作为典型应用,多次在兄弟部队进行推广、宣导。
这件事情给我的启发就是做科研做项目就如同马拉松,出发的时候一群人,但坚持下来才能拿到结果,很多国家级重大成果也是靠常年的坚持和积累才能达成的。平时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加强这方面引导。
问:在您的教学经验中,有哪些方法或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影响?
答:“结合企业资源开展公开课教学”,就是面向专业方向和所教授的课程,引入企业来校开展公开课教学,学生对课本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有了更加具体的认知,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前期组织华为认证考试,通过华为工程师现身说法,大面积宣讲,辅之以平时课堂教学时经常性引导,有超过1000名同学积极报名参与华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最终有600多人通过了认证考试,华为为此还专程邀请我校师生代表参访华为欧洲小镇,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拓宽了视野,切身体会到全球顶级IT公司的格局,部分同学说,这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问:您认为什么样的授课模式更适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答:作为理工科的课程,实践类、密集互动类的授课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这需要老师要不断加强教学设计,这给任课老师带来比较大的挑战,一方面,要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学进程不能太过于宽泛,另一方面,IT技术发展迅速,知识和应用更新很快,需要老师们常学常新。所以平时授课时,理论课中我比较重视对技术发展动态的跟进和关联讲解;实践课中,则尽可能安排一些具体的、大家感兴趣的实验、应用场景,尽最大努力提升大家的参与度。
问:您是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的,以促进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成果?
答:理论课堂上,以问答方式互动为主,同时也会适当安排同学分享心得体会,提高他们的专注力以及表达能力;实践课堂上,针对出现的问题,以启发式问询方式为主,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课堂以下,涉及的面就会比较广,涉及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包括心理咨询等方面的问题,都会涉及,基本以朋友式的谈心教育和经验分享为主,总体上,在学生面前能保持较好的亲和力。
问:对于年轻的导师或教师,您认为应该如何帮助他们成长并取得更好的教学科研成就?
答:一是专注,作为年轻老师,必须要时刻关注自己教学的有效性,从“讲明白”逐步深入到让学生“听明白”,这需要扎实的日常训练;二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一定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真正的关爱学生,从内心出发,营造“教、学共进退”的氛围,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学效果。三是要学会“打一仗进一步”,主要是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学术专长和教师职业规划,了解各类项目的申报周期和时间节点,扎实做好课题申报和推进;另外就是要有长期主义思维,瞄准一两个方向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问:您是如何平衡科研项目和教学任务之间的时间和精力安排的?
答:一是要勤于思考,要充分结合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指导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产生的新想法,沉淀出一些新课题,将教学、教研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助力推动自身科研工作进展。二是要早做准备,对涉及自己科研方向的课题基本资料要预先梳理,反复优化,这样临近课题、项目申报时,才不至于乱了阵脚。三是要扎实推进,所谓的平衡只是权宜之计,教学、科研总体来讲还是需要真实的“时间精力投入”,所以还是绕不开加班加点。
问:在您看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未来竞争力?
答:我个人理解,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育内驱力,点燃学生热情”,让学生最终能够离开老师而独立开展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提问,“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是成功的一半”,课前、课中、课后,都注重让引导学生提出正确的问题,然后与他们做朋友式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种方法可以极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其专注专业知识,也可以让其感受来自现实工作的情境,提前进入角色,这也是未来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期,我结合毕业设计工作,尝试用毕业模拟选题来引导软件工程专业课的实验开展,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问:对于您个人而言,在教育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什么,又是如何应对的?
答:在我看来,教育领域最大的挑战仍然是如何将传授知识技能和点燃学生热情两件事情结合起来。传统教育更重师道,对学生的培养是师傅式、教练式的,对学生的性格、能力特点的把握会更加具体,因此对于启迪学生心智方面会更有成效;现代教育更加侧重知识技能传授的标准化,纯“技术”层面的互动会更多一些,但知识技能的传授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甚至只是比较小的一部分。如何在课堂、课下做到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应该是一名教师的终身课题。
对于我个人而言,也是一直处于探索的过程中,主要有三方面的努力:一是严格自律,做好表率,从课堂到课下,在言谈举止方面尽量做到得体,以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二是以心换心,坦诚以待,对待学生用心,交谈讨论时平等、真诚相待,切实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三是业务要精,对于自己教授的课程,要充分备好课,做好课堂设计,让学生有切实的获得感。
躬耕教坛育芬芳,践行初心逐光行。我院教师团队是一支充满生机活力的队伍,他们既有诲人不倦的优秀品质,又有勇挑重担的坚强决心。未来,他们将继续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胸怀大爱,辛勤耕耘,昂扬向上,用爱心和责任心点亮每一个激扬的青春,谱写属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新篇章!
(一审:利狄家 二审:黄璀 三审:张兰 终审:叶云峰)